高勇在大會主題發言中,對宏觀經濟形勢和行業現狀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并重點分析了行業未來發展需關注的三個短板和紡機企業自身制造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問題。
高勇指出,疫情給世界環境、經濟環境都帶來了影響,也讓紡織和紡機業面臨了極大的變化。行業經歷了跌宕起伏的半年,一季度影響嚴重,二季度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經濟有所回升,從6月開始,國民經濟有所恢復,7-8月開始逐步回升。到目前為止,包括紡機在內仍有兩位數的負增長,但行業也不乏亮點,產業用行業呈現了高增長。1~8月底,出口口罩1300億,防護服3000萬件,中國防疫紡織品在全球的占比達到了83%,其大幅增長很好地拉動了紡織全行業的增長,同時,服務于防疫物資產品生產的相關紡機裝備也實現了正增長。
行業今年以來的發展呈現了“冰火兩重天”的狀態。疫情帶來的影響不同行業影響不同,也讓我們看到了新的消費形態,比如直播帶貨,拉動了網銷,今年1-7月,網銷紡織服裝品超過線下。在近期行業的走訪中,行業回暖有所體現,江浙地區一些企業訂單都來不及做,所以,今年行業運行轉正是有希望的。
高勇說,進入后疫情時代,國際形勢的變化,美歐發達國家對我們的圍獵,都讓我們面對了新的變局,中央基于對于國際形勢的分析推出了“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發展戰略,這一策略可能會貫穿“十四五”乃至更久,對于行業而言,我們要在新的戰略環境下,對行業的“十四五”發展規劃進行修改。紡織及紡機行業,本身就是市場化高的行業,在內循環為主的戰略之下,紡機行業在技術領域有三個短板需要關注。
首先,紡織工業高新纖維,我們與世界領先水平有很大差距,這類產品與紡機行業有關系。比如碳纖維,目前包括連云港鷹游、吉林化纖、儀征化纖、威海光威等企業都在擴大規模,但一些關鍵裝置還需要進口。再如目前熱門的萊賽爾纖維,目前,國內擁有400萬噸的粘膠短纖生產規模,現在我們要把短纖工藝轉到萊賽爾纖維生產上,其中也有關鍵裝置依賴進口。我們已經投資了一些項目,但是產品質量不穩定,一方面是工藝不成熟,另外就是裝備的設計制造、質量不穩定。
第二,紡織纖維面料加工的關鍵工藝裝備,有些還做不好。就拿成熟的紡紗工藝來說,我們有不錯的成套設備技術,但其中仍有一些關鍵裝置要進口;同樣,很多后道工藝方面也有不足。就拿一些高檔面料的特殊要求,一些后整理設備做不好,有些甚至國內沒人做。此外,在產業用領域,以及一些特種裝備和毛紡、麻紡等領域的設備,在量產能力和技術水平、質量等方面仍需要加緊提升。
第三,紡機產品的一些關鍵零部件,我們仍然有差距。到目前為止,絡筒機的三大件、并條機的自調勻整裝置,以及大量儀器、儀表需要進口。最近火的熔噴設備,關鍵的噴頭組件我們還做不好,做高檔產品如N98, N99等就要買進口模頭。這些短板都需要紡機企業給予更多關注,在未來解決這些行業的問題。
除去上述三個行業短板問題,對于紡機企業而言,自身的制造能力提升也非常關鍵,對標國際一流企業的生產,我們的差距這幾年又拉大了,而我們的提高絕不是簡單的買一些高端加工裝備,提升加工精度,還應該關注行業整體能力的提升。